close




努力幫助受傷的生物 最終的目的還是讓她能夠健康的重返大自然 
但是我們如何知道她真的好好的在野外存活著
 

裝置追蹤器成本很嚇人 追蹤器也有一定的電池壽命 
所以除了少數的特別物種外 一般野放都是放了就算了 
少能在野放後持續獲知她的生存與否 

這是現實架構的問題 並不容易克服 
但是其實野放前的完善性思考 卻是廉價又不需要太大工程的事情 
這也就是我想闡述野放的另一種思維模式
 


認定野放的時機 先不談猛禽候鳥的遷徙季節 
說說本土的猛禽留鳥 傷勢痊癒 可以飛行 可以進食 通常一般就考慮進行野放 
而野放的後果呢???
 

其實我認為還不足夠 應該再加入一個過程 
當生物在受傷或生病後 其實獵食的功能是有所減退的 
一旦沒有讓生物有足夠時間 空間 和 環境重新拾回完整或更佳的獵食功能 
貿然野放是有風險的 

我個人的做法和經驗取向於 在單一個案不同的受傷程度來訂定時間 
在個案時間中 親眼目睹各案的猛禽 多次成功的獵捕到三種以上的獵物 
到能完美的獵捕到 趨向於個案食性的食物後 再考慮野放 


如同一個腳傷治療的人 出院後還是要持續做復健動作
一直到行走機能完全恢復正常為止
我將稱之為『猛禽學能復健』
 


再來說的是野放的地點 通常個案野放的猛禽 都會被選擇在中低海拔的山麓區野放 
因為根據記錄 那是猛禽一般出沒 以及 被觀察到的地點 

人的主觀認定 這是一個優良的猛禽棲息地點 
如果人的選擇是正確的 那該野放的地點 就一定棲息著 另外不同屬種 

且 體型 和 數量都無法確定的猛禽 對個案野放的猛禽來說 
進入這般競爭且危險的區域 帶著難以預計的高度風險 競爭和害怕 
會讓個案野放的猛禽 必須增加勘查現場環境的時間 可能長達
48小時 
甚至更多的時間不敢出外進食  若再加上沒有飲水呢??? 


以我處理野放的地點選擇經驗 
我的做法是偏重於個案野放的猛禽 食物取得的便利性 為優先考量 
我通常會依據個案的屬種 在平地 丘陵 選擇有灌木叢 或 廢棄的人工農漁作物地區 
正因為大部分人都認為這裡不適合猛禽 所以不該選擇這種地區做野放 
於是沒有競爭性的人工農漁作物地區所吸引來的 昆蟲 鳥類 齧齒類 
可以提供個案野放的猛禽充足的食物來源 和 安全性 

待個案野放的猛禽在方便的食物取得中逐漸穩定 
之後再讓個案野放的猛禽自己去選擇將來要棲息的區域 

我相信 生物自己會抉擇出 比人類插手所選定 更優秀和適合她棲息的環境 



如同一個接受我們幫助的朋友一樣 我們不爲她預設 [家] 的立場 
當大家要話道別時 地點選擇在『中央車站』
車站裡供應著 空間 食物 和 飲水 

某一天 我們這位朋友確定離開時 
手上的車票 將帶著她 前往她所想去的某一個遠方 



這就是我提出的『中央車站野放論』
 



諾亞 溼地生物生態協會 - 江啟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oxmuder2000 的頭像
    foxmuder2000

    foxmuder2000的部落格

    foxmuder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